辩证法正传(上)——为什么宽容的康德却偏偏严厉地指责辩证法?

 行业资讯    |      2024-07-10

1.jpg

哲学史上,从未有过如康德黑格尔这般纠缠至深的顶尖大哲。这两个人,一个是德国哲学的圣人,一个是德国哲学的国王,两个人的理论相互既有着深刻的批判与抵触,又有着深入的继承与扬弃。用一句唯心的话来形容:他们两个人有着前世的缘分。
康德以刻板与一成不变闻名,他博学勤奋,声名远扬,却只能在母校做一名编外的教师,直到46岁时,才取得了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席位。他以学问为生活的全部,终身未娶。
所以对于生活,诗人海涅说过,康德是没有什么生活可说的。
康德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以牛顿为标志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让人类感受到从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自信膨胀,人们甚至认为人类的理性没有边界,无所不能。哲学也相应地从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哲学主要的争论是对以理性思维为主体与经验世界为客体的认识的争论。
一种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主体在理性方面拥有“天赋观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保证,经验的现实性只是感性思维;
一种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者认为:真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真理之内容,不能脱离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
康德是作为二者之间的调和者面目出现的。他博采了两家之长,又指出两家在认识论上的偏颇之处。康德将感性、知性、理性首次做出了清晰的区分,史称“认识三段论”。即将认识过程三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康德说:“我们的一切认识从感性开始,进而到知性而终于理性。
感性是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感性这种先天认识能力与经验相结合,形成关于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使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知性是康德认识论的第二个环节。知性是一种对感性对象的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二者相结合形成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理性是康德哲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理性指人先天具有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能力,即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
康德的这“认识三段论”集成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书里:《纯粹理性批判》
因为康德的这种对哲学的这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日本学者安倍能成康德哲学“蓄水池”
他称赞:“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他是指康德哲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对于以往的哲学观念没有被完全否定和抹杀了的。对于这些理念冲突的哲学观念,康德只不过是从先验的法规出发 ,将这些观念各自放置在它们合理的位置上 ,限定了它们各自的边界而已。实在没法放置的,他也为之留出了空位。例如他的“物自体”不可知论,即使这种存在物我们无法认识,但也要给它留出认识的位置。
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具备包容性的大哲,却对辩证法怀极其地排斥抑或“恐惧”。康德似乎预见到了一个比他小46岁的后辈,未来将用辩证法颠覆他的哲学,踏着他的先验逻辑建立自己的哲学王国。
我案头有康德著的《逻辑学讲义》黑格尔的《逻辑学》上下册。康德的这本《逻辑学讲义》仅是薄薄的百余页,而黑格尔的《逻辑学》即《大逻辑》上下册能共有近千页。
2.jpg


康德《逻辑学讲义》主要讲的是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其中的形式逻辑的一般要素论,一般方法论,今天仍在大学的《逻辑学》教材中通用。
就在这薄薄的《逻辑学讲义》中,康德还不忘痛批“辩证法”。他在此书的“导言——逻辑的主要区分”一章中将逻辑区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分析论”就是形式逻辑,是”真理的逻辑“;而“辩证论”则是“根据真正知识的假象的单纯逻辑形式而来的一种假象逻辑”。
康德痛斥:“辩证法在过去的时代曾被特别地用心地研究过。这门技艺在真理的假象之下陈述一些错误的原则,并且试图根据这些原则,按照假象对事物做出主张。在希腊人那里,辩护士和演说家都是辩证法家。后者能够将民众引向他们所希求的地方,因为民众是听任假象欺骗的。所以辩证法在当时是假象的艺术。在逻辑中,辩证法有一个时期曾在论辩术的名下讲述,这种情况下的一切逻辑和哲学是某些空谈者玩弄各种假象的文化。但是对于一个哲学家,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一种技艺的文化更不体面的了。所以,此种意义上的辩证法必须完全抛却,代替它被导入逻辑的毋宁是对这种假象的批判”。
这段痛斥可谓声色俱厉。很难想象这样的指责是出于以包容性著称的康德之口,几近于人身攻击了。可见其对辩证法成见之深。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是积极探讨了知性如何把感性素材统一成知识,即“先验分析论”。接着康德针对“纯粹理性”的推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是用辩证法来推导先验逻辑吗?非也。
康德是指当我们凭借现有的认识能力推论到我们没有任何概念的某种东西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幻相。康德说:“这种幻相起源于理性本性的。它们不是人们的诡辩,而是纯粹理性本身的诡辩。”
康德认为:“纯粹理性的一切先验幻相都基于辩证的推理”。
康德说:“辩证法,它不是一个外行由于缺乏知识本身而陷入的辩证法,或者某个诡辩家为了迷惑有理性的人们而人为地编造出来的辩证法,而是不可阻挡地附着于人类理性的辩证法,甚至在我们揭露了它的假象之后,它也仍然不停地迷惑人类理性,不断地将人类理性推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予以消除的一时糊涂。”
因此,康德要设置“先验辩证论“这一议题的目的,是为”满足于揭露超验判断的幻相,并防止它骗人”
康德说:“我将把理性在这些辩证推理中的状态称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这些二律背反涉及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等领域。
第1组二律背反(关于时间与空间)
●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第2组二律背反(关于基本粒子)
●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
● 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和可分的。
第3组二律背反(关于自由意志)
 正题:世界上存在自由。
●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第4组二律背反(关于宇宙的成因)
 正题:世界有始因。
● 反题:世界无始因。
“二律背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
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相互矛盾,但运用现有知识和理性又无法分析和论证对错,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只能以相互矛盾的状态显现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康德提出“二律背反”,意图是警告那些试图逾越理性边界的人,越界就会陷入到辩证推理的自相矛盾当中。
然而,矛盾?什么是矛盾?
如果矛盾就是应该的呢?
如果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呢?
康德身后走来一个叫黑格尔后辈,告诉他说:
你之砒霜,与我是蜜糖!

(未完待续)